223069ba02ae4b69b0114924f4e64d70/images/40d6d0b034814b56a7ddc6e332dac135.jpg 创研动态
创研动态

名师讲堂|谢小铨:书法学习要重视版本优劣的选择 名师讲堂|谢小铨:书法学习要重视版本优劣的选择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4-02-28

名 师 简 介

谢小铨,重庆潼南人,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高级职称评审委员。长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古代文物的收藏、保管、出版、展览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馆长。

谢小铨 清拓“汉阳三老石堂石柱题记”题跋

谢小铨清拓“汉阳三老石堂石柱题记”题跋

中国国家画院自2019年以来连续数年举办以碑为主题的金石拓片与当代书法创作展览,社会反响极大,引发了相关收藏与学术机构的持续跟进。今年,“宋拓的魅力——碑帖珍本特展”是罕见的书法文物大展,故宫博物院倾其所藏,珍本尽出,展览专门用了一个单元呈现《淳化阁帖》及宋代法帖,是书法研究与创作的学者和艺术家不可错过的观摩机会,也是在我们关注有关碑的数个展览之后,得以换一个视角审视刻帖的价值与学习的契机。

书法学习中,一定要重视版本优劣的鉴别和取舍。《淳化阁帖》从宋代开始就已经为人所重,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由于其流传甚广,版本众多,精善之本极难得见,许多学习者困于所见,未能全面认识刻帖真面目,以至于在宋、元、明、清时期对《淳化阁帖》出现了许多错误认识。

宋代曹士冕在淳祐五年(1245)的《法帖谱系》中就详细考证了《淳化阁帖》的各种翻刻版本和特征,并对其逐一加以评述,论其特征和得失。元祐七年(1092)刘次庄的《法帖释文》按照《淳化阁帖》的帖目顺序逐一录出释文,不仅为其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讹误考证提供了参照。黄伯思在《法帖刊误》中指出前人对《淳化阁帖》错误的认识,同时对具体的诸如帖名、语言、释义做了校订和考察,为进一步修订提供了依据。到了元明时期,《淳化阁帖》的影响愈发显现,相关研究日渐深入。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了《淳化阁帖》的释文内容,肯定了前人的成绩,纠正了既有的讹误。并且其还参照了诸多翻刻本和修订本进行校勘,开一代风气之先。另外,诸如汪珂玉的《珊瑚网》等著录书籍也有相当篇幅对《淳化阁帖》进行考订,比如其所收的王世贞《淳化阁帖十跋》就具有典型意义。清代学术大发展,考证训诂之学达到高峰。周行仁的《淳化秘阁法帖源流考》多汇集前人题跋、研究和考证成果,带有资料汇编的性质。雍正八年(1730)王澍的《淳化秘阁法帖考证》对《淳化阁帖》的内容逐一加以考证研究,对前人研究多有借鉴,但大多未加核定,因此其所辑录前人研究多良莠不齐,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一定阻碍。嘉庆十七年(1812)徐朝碧的《淳化阁帖释文》汇集校订多种前人释文,综合成文,指出不清楚或有差异之处,多加注释便于后人斟酌采纳。到了民国和新中国时,关于《淳化阁帖》的考证多见于诸如容庚的《丛帖目》、张彦生的《善本碑帖录》等综合研究之中,其内容多依前人,但却常以自身所见详论某本特征,阐发观点,亦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关于《淳化阁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相关论文数十篇,多集中于讨论《淳化阁帖》的“银锭文”问题、帖目名称、版号问题、各现存本的拼配问题、摹拓刻制问题、纸墨优劣和时代问题、诸版本时代先后问题、诸版本之间关系及优劣问题等。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中国碑帖与书法国际研讨会”,2003年又召开“《淳化阁帖》刊刻1010年研讨会”,并出版研究文集。其中,王壮弘、马成明、张子宁、何琪碧、仲威、施安昌、陶喻之、尹一梅等诸多重要的碑帖研究专家均撰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淳化阁帖》的版本问题、现存本分类问题和各个版本之间的优劣问题,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许多在新材料基础上形成的新观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淳化阁帖》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总体性的基本认识。

2003年,以上海博物馆购回美国安思远藏本《淳化阁帖》卷四、卷六、卷七、卷八卷为契机,汪庆正、郑重、吴敢等人开始针对该本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掀起了研究讨论《淳化阁帖》的热潮,分别就其优劣、残损、“银锭文”、时代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杨嘉祐对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三本《淳化阁帖》的专门研究,杨文和、蒋文光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泉州本”《淳化阁帖》的专门研究,张子宁、王壮弘对“弗利尔本”《淳化阁帖》的专门研究,马子云对故宫博物院诸藏本的研究,秦明对“肃府本”《淳化阁帖》的专门研究等,都是针对某些现存本的综合研究,对于廓清很多具体问题,做出了许多扎实的工作,也为许多总体性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书法研究的深入有助于书法创作的提升,当代书家具备了超越古人的学习条件。罗振玉曾临写过秦公簋铭文数十本,但有些字却临错了,因秦公簋出土较晚,我推测罗氏临写的拓本应是此簋出土后字口锈迹没有经过清理的拓本,导致他在临写某些字时出现缺笔画的现象。相反,我们当代书家在金文临写上确有超越清人的情况,因为他们手里看到的新材料的数量和拓本的质量已完全不一样。

 

编辑|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