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5bc66dd507482c9844764652060210/images/01be74821a124b48b78eda34848925c6.jpg 首页切换图片
首页切换图片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 |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美术家们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 |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美术家们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2-05-19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在100余位参会代表中,有21位美术家,他们是:陈叔亮、张悟真、马达、胡蛮、王曼硕、石泊夫、王朝闻、蔡若虹、江丰、胡一川、钟敬之、王式廓、力群、许珂、刘岘、华君武、张望、罗工柳、张仃、石鲁、古元。他们从延安走向新中国,一生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向代代相传。

陈叔亮(1901-1991)浙江黄岩人,名寿颐,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带领一批爱国青年赴延安。1938年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6年任山东《海滨画报》社长。1951年任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艺术教育司副司长。1958年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

陈叔亮 松梅图 1975年

不要以为一条线、一块颜色无关紧要,对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品的装饰来说,一条线、一块色都是代表着一种艺术语言,处理得好,可以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光辉四射,能够鼓舞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建设,处理得不好,可以使人民的生活庸俗无聊,对于人民审美水平的提高没有好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能够美化人民生活的工艺品。——陈叔亮


张悟真(1901-1997),湖南浏阳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经历“六一”惨案。1925-1932年在南洋爪哇望加锡华侨学校任教并兼校长。1932-1936年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教师费尔南·萨巴特工作室学习油画。193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巴黎《救国时报》任职,发明“简化排字”。1938年偕同曹若茗回国,在汉口、重庆《新华日报》社任美术科主任、副主任。1940-1943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任教并兼党支部委员、学校俱乐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美术和中苏友好工作,1958年曾出访苏联和蒙古。张悟真书画代表作有人物肖像画《蔡特金》《向警予》《蒙古劳动模范》等,国画《乌江天险》《娄山关》等。


马达(1903-1978)广西北流人,原名陆诗瀛,1923年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30年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与组织“野风画会”。在武汉参与筹组第一个全国性木刻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1942年之后,曾在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室、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华北大学从事创作和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

马达 推磨 1945年

马达经过深思熟虑,以极大的决心和气魄,完全摒弃了自己已经熟悉了的、用明暗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西洋画法,向民间艺术学习、向中国传统绘画学习,努力探索版画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在版画上创出一条新路。——王文治


胡蛮(1904-1986)河南扶沟人,原名王钧初,又名苦力、祜曼、罗丝等。1929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曾赴苏联列宁城艺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并任教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文系。1939年5月回到延安,任鲁艺美术系教员,著有《中国美术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兼研究室主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胡蛮著《中国美术史》

民族艺术的新发展,还不仅限于我们中国画;它必然要广泛而深入地普及到我们的各种美术门类中。创作潜力,还不仅限于我们专业的美术家,由于我们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根源,创作潜力还存在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当中。在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形式的新艺术将更加与日俱增、一日千里地发展和无比地繁荣。——胡蛮


王曼硕(1905-1985)原名王文溥,山东肥城人。1923年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35年回国,先后受聘于京华艺术学院和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奔赴延安,执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并为延安鲁艺编绘了教材《艺术解剖学图解》。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随军奔赴东北,历任东北画报社记者,东北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长。1954年,被调往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

王曼硕著《艺术解剖学图解》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到鲁艺来作报告,他指出:鲁艺是一个“小鲁艺”,而社会则是一个“大鲁艺”。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努力遵循了党和毛泽东同志这一基本思想。在学校的课堂上,教给学生们必要的、基本的绘画理论知识和技巧,同时让学生们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汲取无尽的营养和知识,从而使他们体会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工作者从事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王曼硕


石泊夫(1907-1982)原名石明廉,祖籍河南。1927年于开封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40年前往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石泊夫同古元一道,发起成立了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漫画研究会、鲁艺美术工场和美术供应社等团体。解放战争时期随军到东北,任哈尔滨大学美术系主任、东北大学美术科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研究室主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他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尤其是对素描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作品有《肖像》等。


王朝闻(1909-2004)四川省合江人,原名王昭文,后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文艺理论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等校教书,任成都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1940年12月赴延安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王朝闻 《毛泽东选集》 封面浮雕 1950年

对生活,是不是只有“下去”才要研究它?我们每天不是生活在太空而是生活在现实里。现实生活自身是千变万化的,它那多侧面的特点与画家的艺术个性有互相依赖着的关系,当然不是任何素材都可入画,但选择它那不同侧面加以认识,它不只可能保证“我”的作品的独创性,它还可能反过来影响“我”的艺术个性发展与变化。——王朝闻


蔡若虹(1910-2002)江西九江人,原名蔡雍,蔡公时之侄,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同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7年在上海与陶行知、邹韬奋合作,在两人主编的《生活教育》《大众生活》上发表大量漫画。曾为上海《救亡漫画》绘制漫画封面《全民抗战的巨浪》。1938年经廖承志介绍与妻子同赴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后任美术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鲁艺师生去东北,中途调入北平《解放三日刊》任美术编辑,不久报社被封,回到晋察冀边区报社任美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编辑、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蔡若虹 女娲补天 中国画 1981年

实践、实践、实践,实践是硬道理,实践是真理的母亲!直到九十三岁的现在,我仍然把这两句话当作座右铭。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能够美化人民生活的艺术品。——蔡若虹


江丰(1910-1982)上海人,原名周熙,笔名高岗、固林、介福。1928年在上海“白鹅画会”学画,1931年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班,为“左翼美术家联盟”负责人之一。1933年,在上海与野夫、沃渣等组成“铁马版画会”。1938年初到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主编《前线画报》。次年调鲁迅艺术学院任美术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委员等,被推选为陕甘宁边区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江丰 秋高气爽 版画 1960年

我们不能忘记艺术的革命传统。忘记了艺术的革命传统,也就是忘记了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方向,艺术就会变质。——江丰


胡一川(1910-2000)福建永定人,原名胡以撰,后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参加“一八艺社”和“左翼美联”。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厦门《星光日报》及厦门美专任记者和教员。抗战后到延安,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在晋东南前方从事抗战宣传。1939年创办木刻工场,大量印刷套色年画、抗日宣传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

胡一川 开镣 油画 1950年

我深深感到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中国当代文艺的总结,是指导中国文艺走向革命道路的灯塔,是非常及时和打中要害的。既尖锐又有血有肉,有说服力,我感到很解决问题。——胡一川


钟敬之(1910-1998)浙江嵊县人,1934年加入左联,后转入左翼剧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延安,先后任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研究室)主任。在延安鲁艺,钟敬之先后为《农村曲》《松花江上》《带枪的人》等数十部舞台剧进行了舞台美术设计和装置工作,并参加了“延安中央大礼堂”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设计工作。由于他在戏剧、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陕甘宁边区英模甲等奖。1947年,延安电影制片厂成立,任筹建小组成员,参加了革命根据地第一部艺术片《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摄制工作。1953年调任中央电影局计划室主任,参与“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先后担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顾问等职务,曾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钟敬之任美术和制片的《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剧照

我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有幸地亲聆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之后,接着在“鲁艺”投入整风运动,从学习整风文件和《讲话》精神中,联系工作,检查自己,才逐步对一些重要问题渐有认识。——钟敬之


王式廓(1911-1973)山东掖县人,字子容,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术师范科学习西画。“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1932年入私立北平京华美专,1935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37年回国,在武汉参加政治部三厅六处抗战宣传活动。1938年8月到延安,任鲁艺美术系教员。1947年调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王式廓 血衣 油画稿 1973年

我深感艺术制作要有中国气派,要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为了突出主要内容,也为了适应人民的欣赏习惯,我避开偶然的光线,而着重于刻划人物形象的精神特点、性格、心理、气质和风度。民族形式和风格问题很复杂,这需要我在实践中、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探讨。——王式廓


力群(1912-2012)山西灵石人,原名郝丽春。1931年入国立杭州艺专。1933年与曹白、叶洛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从事版画创作,并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6年10月在上海与江丰、黄新波筹办“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鲁迅逝世时,参与绘画鲁迅遗容。1938年到武汉在政治部三厅工作,参与筹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任常务理事。1940年初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教员。1945年任晋绥文联美术部长和晋绥《人民画报》主编。1952年调入北京,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版画》杂志主编。

力群 林间 版画 1980年

我认为艺术家心中应有人民大众,因为艺术作品总是要给人民大众看的,使他们看得懂,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仅仅为“内行”的少数人欣赏,当然能做到“雅俗共赏”为最佳。这里的所谓“雅”是指有艺术造诣的少数“内行”人,所谓“俗”是指人民大众这个“外行”的多数人。艺术家心中应有人民大众,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应当想到这个多数群体的审美水平,为他们所接受所喜爱。这是个艺术服务宗旨问题。——力群


许珂(1912—1985),原名许可,舞台美术家、雕塑家、电影导演,福建泉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半年后因家境困难辍学。1930年开始边当学徒边学习雕塑。1933年至1935年先后参加“左翼剧联”领导的三三剧社、人权保障大同盟、上海无名剧人协会、业余剧人协会,担任过演员、舞台装置和设计工作。1934至1937年,在联华影业公司的《小天使》《狼山喋血记》《天作之合》《浪淘沙》等十余部影片中任美工师。1937至1940年,在武汉、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热血忠魂》的美术设计。1940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雕塑教师和戏剧系舞台美术教师,并为鲁艺实验剧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及苏联话剧《前线》《带枪的人》等做舞台美术设计。同时创作雕塑《自卫军》和毛泽东半身像。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接管满洲映画协会。1946年参与创办东北电影制片厂,任艺委会主任、编导组组长等职。1947年编导纪录片《内蒙新闻》,1949年导演影片《光芒万丈》等。195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艺委会主任,导演《杜十娘》《游园惊梦》等。曾翻译出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道德》。

由许珂担任舞台设计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演出

鲁艺第一次演出《白毛女》时,许珂担任设计,因为白毛女故事的传说来自河北唐县,许坷设计前,反复向我了解河北生活和磋商当地的建筑特点,创作态度非常严肃。——凌子风


刘岘(1915-1990)河南兰考人,原名王之兑,又名王泽长,字慎思,笔名柳涯、丁普。1930年在北平读书时开始自学木刻,1933年转学上海美专,与黄新波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4年赴日本留学,进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同时在版画家平冢运一指导下研究木口木刻。1938年春赴河南确山参加新四军。翌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教授木刻。1940年调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1942年曾在延安举办个人木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编审、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刘岘 托尔斯泰 版画 1954年

刘岘的艺术人生并不轰轰烈烈,也不大红大紫,但他像革命中的一颗火星,曾发出过极小的光和热,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他甘愿做一名辛勤劳作的啄木鸟,这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王炜


华君武(1915-2010),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于杭州,中国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1938年到达延安,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

华君武 襁褓图 1995年

我喜欢画漫画,因为它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爱憎。约在1930年我在《浙江日报》发表第一幅漫画,迄今也有60年了。俗话说光阴似箭,这支箭穿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42年,我的漫画也多少和这些历史发生了一些联系。不同的思想就会对一幅画有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我看重人民对我的评价。——华君武


张望(1916-1992)广东大埔人,别名致平、张抨,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是“MK木刻研究会”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之一,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曾在重庆《新华日报》、育才学校、延安鲁艺、华北联大、东北鲁艺、鲁迅美术学院工作。曾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编撰有《鲁迅论美术》《新美术评论集》《张望美术文集》《张望集》等。

张望 延安居民讨论选举 版画 1944年

古今中外美术史证明:任何一位伟大的画家的成功,并没有什么秘方或捷径,其共同的规律,就是来自生活,特别是深入生活。必须从人民群众的生活斗争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否则难以创作出人民普遍关心的、喜闻乐见的佳作。——张望


罗工柳(1916-2004)广东开平人。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自学木刻。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敌宣传活动。1938年在武汉政治部三厅工作,参加筹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理事。同年到达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年底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赴太行山抗日前线,曾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美术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后任该院绘画系主任、副院长。

罗工柳 延安人 油画 1960年

近年来,常有同行对我说:“你们那一代,都有作品留下来,我们快六十岁了,画不出一张传世的作品来,怎么办?”他们都感到烦恼。我也无法回答,问题很复杂,有各种原因,要做具体分析。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感到和六个字有关,就是:“祖国、人民、传统”六个字。——罗工柳


张仃(1917—2010),辽宁黑山人,号它山。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投身“抗日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1955年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

张仃 苗家绣女 中国画 1960年

多年来,我坚信不疑生活是艺术源泉的观点,这个观点,现在、将来都不会过时。——张仃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起在延安工作,10年间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木刻版画及其他艺术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鲁积极歌颂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深情表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情和人民,创作了一批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并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

石鲁 转战陕北 中国画 1959年

只有掌握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才可能创造出新鲜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最新最美作品。——石鲁


古元(1919-1996)广东珠海人,字帝源。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1941年在“鲁艺”担任美术工场木刻组长,兼任部队艺校美术教员。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参加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被徐悲鸿赞誉为“中国艺术中一卓绝之天才”引起各界和国际舆论注目。1944年后曾任鲁艺美术研究室创作组组长、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东北画报》美术记者、中央新闻摄影局美术研究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古元 人桥 版画 1948年

《讲话》发表已经五十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以《讲话》作为自己从事艺术活动的指南,贯彻在我的创作和教学工作中,并且随着年龄和实践经验的增长,更加认识到它的正确和伟大。我深信,它将永放光芒。——古元

相关链接: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