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ef7c0616ab4de890eb9a4352e2d4a2/images/2ed92bb947144116a3934803b7bbb24e.jpg 要闻
要闻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中国国家画院《扶贫颂》写生采风项目纪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中国国家画院《扶贫颂》写生采风项目纪实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文/图:陈风新发布时间:2019-11-14

图/文:陈风新

                                        图/文:陈风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华诞,国庆大阅兵以及日益改变的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了我国现今的一片繁荣盛世。在这每个中国人都振奋骄傲的时刻,在享受这些发展成果的生活,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长大的一代,更亲身感受到这变化是多么来之不易。

中国国家画院于2019年8月启动《扶贫颂》采风写生创作项目,组织艺术家深入全国各地贫困地区采风写生创作,切实将文化扶贫融入到全社会的脱贫攻坚的伟业中。艺术家们已积极奔赴祖国的天南地北采风。作为在湖南长大的我来说,选择了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是家乡情结使然,更想亲眼见证家乡的建设发展。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湘西花垣县,是武陵山区腹地一个苗族聚居村,在2005年由竹子、飞虫两个村合并而成。村旁山中有18个溶洞,洞洞相连,十八洞村由此得名。这其实是一个超级溶洞群,用垂直软梯才能进去,接着通过一个仅可容身的更小洞口,一个人匍匐进入后才豁然开朗,慢慢可以发现其中的18个岔洞。这里虽然山奇水秀,景色怡人,但因为交通闭塞,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保存完好的民族村落,要看到真正贫穷的村寨状况。随着总书记来到来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与村民座谈,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要求十八洞村搞扶贫“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也不能没有变化”,扶贫方法要“可复制、可推广”。从而,使这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这里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和改革。花垣县委派了一支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与村民共同探索脱贫之路。多年来,十八洞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锐意进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

10月下旬,我从长沙驾车近7小时左右抵达了十八洞村,沿路多是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一路可以从周边的交通和环境感受到村里的欣欣向荣之气。为了更亲身感受体会,我没有打扰当地村委会,自己参观了村委会整齐干净的党建室、陈列室和观映室,讲解员们正在忙着为游客们讲解。展示厅内,大屏幕循环展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的录像,墙上还展示了当时习主席考察的大幅照片,昭示着十八洞村如何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地标”性意义。

原来的两村各有两个自然寨,总书记考察的寨子叫花梨寨,是十八洞村4个寨子中最小的一个,只有108人。我参观了石抜哑老人的家。当时习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先走进位于村口的老人的家。老人年近七旬,讲起多年前的细节,记忆仍十分清晰。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围坐交谈的照片。“感谢我们的总书记!现在日子好了,人也精神了!”现在,家里有了电视机、汽车,还建立了十八洞矿泉水厂,村民的生活水平出现质的提高,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随后,我们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同聚拢来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那天在座谈中,总书记勉励大家,要加油干,这些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执行。

现在,十八洞村打造精准扶贫的升级版,实现村民的长富久富。目前,村里已经引入外来资本,共同整合周边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今天,笼罩山寨的贫穷雾霾早已散尽,十八洞村越发秀美。我有幸亲眼见证和感受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展现的十八洞村的新面貌,从点滴中感受到曾经熟悉的这片家乡大地,散发着熟悉又有些陌生气息,古井的清泉流动,翠绿的梯田错落有致,柔顺祥和,宁静喜悦。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现在的十八洞村。我倾听着山泉石溪潺潺流水声,此时正逢蒙阴细雨雾气相拢,一山一草间隙,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一片阴雨连绵中,雨水滋润大地后,空气中带有的温润清新,使我精神一振,感受到我们祖国的自然之美,党的关怀和支持,使这份美更多元的呈现在国人眼前,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希望用自己的艺术方式,将这里的一切美好表现出来,记录下山水之间的情景交融,以及浓浓的烟火人间味。这次的采风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风与景,更多的是情与感。从新的视角感受家乡的发展,作为在湖南长大的艺术工组者,这是激励我们创作的最好灵感。瀑布纵横,枯藤老树,鸟语花香,高山峡谷遥相呼应,苗家阿妹歌声在悠谷回荡,有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仙境。此次,采风结束了,但这山这水一幕幕展现着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魅力,让我有更多的创作力量与创作灵感。


陈风新作品欣赏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