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2631768dfe4cbbae6dd8f840b61f10/images/27513d63f7bf4dc5a5544fedf77fe93a.jpg 要闻
要闻

吴为山、曾成钢、李象群、孙振华、郅敏、邓柯聚焦“新时代雕塑的传承与发展” 吴为山、曾成钢、李象群、孙振华、郅敏、邓柯聚焦“新时代雕塑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4-05-22

中国美术馆集体创作《旗帜》

中国美术馆集体创作《旗帜》


新时代雕塑的传承与发展


本期导读

吴为山:如何塑中华文化之“形”

曾成钢:新语境下,中国雕塑何为

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构建亟须解决两大问题

李象群: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应加强对传统材料与工艺的传承和应用

郅敏:新时代中国雕塑发展的三个学术方向

邓柯:在传承中发展——谈谈主题性雕塑创作的体系构建

中央美术学院集体创作《信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集体创作《伟业》

中国美术学院集体创作《攻坚》

鲁迅美术学院集体创作《追梦》


如何塑中华文化之“形”

吴为山

雕塑须承载精神。雕塑真正走进人们内心,发挥雕塑的价值功能,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的精神、人文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只有达到这种境界,雕塑作品才能永存,才能在形式与内容升华后产生巨大的文化价值。

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民族精神的建构,在我国就是弘扬中国精神和构建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的理解是:中国精神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表征,是中国人勤劳、朴实的创造精神,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善良开放的博大精神的体现。

吴为山问道——孔子问道老子253cm×50cm×50cm259cm×52cm×52cm2012年

吴为山问道——孔子问道老子253cm×50cm×50cm259cm×52cm×52cm2012年

多年来,通过雕塑杰出人物表现历史沧桑、文化痕迹,我获得了将先贤雕塑立在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广场的机缘,作品立在哪里,感情便倾注到哪里。

塑形,实则在塑神,塑文化之神。故,中国自古有形神兼备说,二者融汇,构成辩证统一体。

中华文化的群体性格、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形成了相对稳定、恒久的关系。其通过艺术呈现,即为中华文化之“形”。此形,融物性、诗性、哲性于一体而折射出“神”。此神,便是道、是德。

我曾创作《上善若水——老子》。在老子的思想里,“道”如“水”,“水”即“道”。此作品以“水”意象状老子:自上而下,依山缓流,荡涤尘埃,衣袂仿佛,慧光跃金,象在有无间。而我创作的《泰伯像》,以层层积岩建构巍峨的山体:风雨侵蚀,历经沧桑。正如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位至德先贤以其“德”而立起丰碑。

塑中华文化之“形”,须凸显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我们当在历史中总结规律,在现实中捕捉灵感,在文脉中激活创造动力,在交流中感知文化生命的体温,在比较与对话中充分把握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我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外对话为主题的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立于希腊雅典的阿果拉广场。前者仿佛扎根人类文明土壤的两株参天大树,以不同的枝和叶形成文明互补的景象。后者孔子如春风至,其磬折交手行礼,载着东方古国的厚谊和天下归仁的宏愿,与倡导美善合一的苏格拉底展开轴心时代的对话。

塑中华文化之“形”,须古今通达。中华文明有突出的连续性。其中,既有“得之圜中,以应无穷”的不变内核,也有“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的随势变动。作为创作者,则须通古今之变,了解不同时代观念的演进,同时将中华美学精神作为审美创造的价值核心,不断吸收新的养分而充盈发展。

我曾总结中华美学精神为: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此八点,是基于我长期研究实践的一点心得,以探究中国人的造型观、哲学观,以及“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之道。

塑中华文化之“形”,须实现形式与内容互融互渗,故写意为上法。写意,法自天象地脉,合于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映涵象、气、道逐层升华的动态审美,神逮中国书法、绘画、雕塑等造型意象,形神互通,虚实相生,气脉连贯,真力弥满。

今天的中国写意,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对传统的创新转化。重估、应用写意的传统价值,正是在人类文化的多元创造中贡献中国智慧。全面审视研究中国写意,可清晰感受到其在美学范畴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源于先秦之老庄道论,以自在奔放的风格特质一泻数千年,是为连续性;将古今中外艺术精华置于同一文化空间,是为包容性;融多种表现方式与语言形式于一体,并化入多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是为统一性;以大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和平性;由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创造出艺术新形式,是为创新性。

塑中华文化之“形”,贵在“妙意造型”。其通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象引领内在意蕴,以突出形体本质和边界的模糊性,开启通向内在意义的想象力。其妙,在精微、精准,妙在抓住了事物的精、气、神。妙意造型让中国艺术在与世界对话中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并于对话与比较中实现“异质同构”“同质互化”,使中西文化的自然观与审美理想在经历了碰撞、交合、分离与定向后,打造出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

塑中华文化之“形”,当融入新时代、新创造、新成就给予我们的自信。

塑中华文化之“形”,我们需要对话者、需要知音,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真诚地希望与海内外艺术家们一起,共同创造属于人类的大美艺术!■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新语境下,中国雕塑何为

曾成钢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我有幸经历并参与了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雕塑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米”字形的交叉结构,具体来说,我们的现代美术学习了西方的古典传统,而西方的现代艺术则从透视走向平面。历经百余年的融合发展,中国雕塑早已建立起了自身的框架,此时再论“体用之辨”似乎有些过时,但其遗留问题——路径与发展,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取得了开拓性成就。

曾成钢远古神话1550cm×320cm×40cm×9铸铜浙江温州博物馆

曾成钢远古神话1550cm×320cm×40cm×9铸铜浙江温州博物馆

吃透传统全方位吸收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正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点,一切艺术样式,无论新旧,在当下都能找到它的合理性与一席之地,这便是中国雕塑发展的语境和优势。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做?

一方面要吃透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并不是自足的,西方雕塑的移植与模仿赋予了它一定的样式,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必须将其转化为中国式的形态。中国艺术的思想与形式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只有对文化意识深刻领悟,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的特有形式。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若把同一时期的艺术横向对比,如三星堆与埃及金字塔、秦兵马俑与希腊雕塑、霍去病墓石雕与罗马雕塑、高平铁佛寺造像与米开朗基罗雕塑等等,你会发现中国的艺术没有输给任何文明。所以,一定要建立自信,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针对性地学习传统、研究传统,从中汲取营养。

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吸收。经验告诉我们,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传统都很好,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对古代和现代文明的学习,通过对传统的追溯,借助传统的力量,建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在东西方文化的语境下,对其进行传承、转化与创造,构建中国现代雕塑系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所强调传统雕塑语言的母体意义,以及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的意义也正基于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雕塑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自主艺术体系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发掘可以被借鉴吸收的优秀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当代东方艺术特征与精神内涵的艺术体系。其目的在于传承经典、立足当代、面向世界,坚守雕塑本体,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研究转化结合,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审美精神与文化立场的雕塑体系。

何谓传统?《辞海》讲:传统是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而文化艺术的传统是历史长河中,前人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有造型审美价值的一切物、象,以及其背后所凝结的时空观念、生命认知、哲学理念、审美体系、情感体验、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这是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内在动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传统是个复杂的矛盾体,我们要继承的是优秀和经典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何谓转化?转化是指事物A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事物B的一种方法,且A必须包含B的文化基因。需要注意的是,转化不是转换,在一种文化变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形态与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内在性质也要随之变化,这是文化基因创造性重构的关键过程。转化需要条件,也需要方法,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是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要有“驽马十驾”的觉悟与耐心,才可能有所收获。

何谓创造?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就是找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创作新作品。创造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反叛传统,从“无”到“有”,是一种发现;其二是继承传统,从“有”到“再有”,这是一种超越;其三是传承传统,从“有”到“新有”,这是一种转化。创造和创新不能混为一谈,两者存在着滞后关系,先有创造,才有创新;从创造到创新,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思想力、充分的想象力与辛勤的实践力。

构建形式语言 彰显文化精神

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形式语言的构建与文化精神的彰显。从西方雕塑进入中国之后这个情结便一直存在,这种文化使命延续了几代人,像刘开渠、滑田友、沈文强、钱绍武、文楼、叶毓山等等,很多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对于中国雕塑的结构属性、发展路径、方法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阐述,由此而建立起的新的雕塑传统便是“道”,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代中国雕塑的语言系统不是按照西方雕塑的发展依葫芦画瓢,也并非对自身传统样式的翻版复刻,而是真正反映中国现代生活,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其精气神让我们的艺术不会妄自尊大,更不会妄自菲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种昂扬的姿态,这便是中国雕塑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构建亟须解决两大问题

孙振华

中国当代雕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一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物质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套新的世俗社会的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当代雕塑中,一部分雕塑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对当代现实问题的批判态度;表现了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的警惕和抵制。同时,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家则停留在大量社会现象的描述和玩味上,有的甚至在努力迎合、欣赏这种时尚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焦兴涛重庆烈焰青春雕塑184cm×98cm×70cm

焦兴涛 重庆烈焰青春雕塑 184cm×98cm×70cm

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当代雕塑来说,仅仅批判也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当代雕塑需要建设新的价值体系。这是因为,一般性的批判,已经很难给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注入更多富于建设性的内容。也就是说,中国当代雕塑在继续关注中国的文化精神现实的同时,应该构建自身价值体系,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推动公共领域的交流和对话;在市场的条件下,促进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的培养,倡导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应该是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

目前,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构建亟须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让雕塑艺术和老百姓的生活建立联系,与老百姓生活的现实建立联系,建立起当代雕塑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关系。

在当代雕塑与公众的关系上,有两个面向:一方面要强调雕塑的启蒙作用,肯定雕塑艺术对公众的教育和提升作用;另一方面,雕塑家又要尊重公众的文化权利,鼓励公众的参与,当代雕塑作品必须贴近公众,介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雕塑行业组织、学校,特别是雕塑家共同努力来实现。

吕品昌 中国写意no.39—醉石青铜 67cm×30cm×38cm

吕品昌 中国写意 no.39—醉石青铜 67cm×30cm×38cm

在二者的关系中,重要的是转变雕塑家的观念,处理好提高和普及的关系。对雕塑家而言,应该破除自我中心化的意识,强调雕塑的使命是为社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一位中国雕塑家,如果你的作品不能满足中国公众的要求,不能把他们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我们如何能认定他是一位优秀的雕塑家呢?

第二,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创新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传统有两个:一是近百年来在引入外来雕塑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现代雕塑传统,另一个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雕塑传统。

近百年来,从西方引入的雕塑经过几代中国雕塑家的学习、改造、融合,它们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已经成为中国现代雕塑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中国,寻找所谓“纯西方雕塑”“纯中国雕塑”几乎不可能。近百年来的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中国艺术家的创造,使中国雕塑和建筑、油画、交响乐等等一样,事实上成为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形态,如果把它们拿到西方去,说它们是西方艺术,西方人也是不会承认的,他们也会认为它们就是中国的艺术。

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雕塑艺术中已经形成了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的互补性关系,中国现代雕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收、借鉴西方雕塑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融入、继承、转化民族传统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习惯的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传统也是构建的,不能一碰到创作上的问题,就说是中国雕塑家盲目地学习、跟随西方的结果,这种思想方式不利于对雕塑价值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雕塑家一直没有忘记中国本土的雕塑传统。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发展。

以意象雕塑为例,1995年钱绍武提出,要恢复写意的雕塑传统;2000年,吴为山正式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并进行了大量实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02年熊秉明、吴为山这两位雕塑家进行了愉快的合作,完成了南京大学的大型写意雕塑《孺子牛》,成为两代分别在不同地区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家殊途同归的佳话。

写意雕塑概念的提出和创作实践,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种中国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恰好是伴随着中西雕塑的交流、借鉴的过程进行的,而不是在二元对立的状态中实现的。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界中国古代雕塑的整理、研究、运用还不够充分。在目前中国的高等雕塑教育中,专业课程绝大部分当然是以西式雕塑作为基本的内容,中国传统雕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同时,大家都认为雕塑史论很重要,但实际上,在有限的雕塑史论课程中,主要也是偏重西方,相对忽略了中国古代的雕塑史论,这是中国高等雕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正视问题,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是构建中国当代雕塑价值体系的必要前提,本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正是为了这个目标所作出的努力。■

(作者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应加强对传统材料与工艺的传承和应用

李象群

主题性雕塑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立体史诗,铸牢了国家的时代精神与永恒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型主题性雕塑项目在塑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审美、凸显民族风格、熔铸时代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题性雕塑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立体史诗,铸牢了国家的时代精神与永恒价值。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主题性雕塑所采用的材料和工艺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面对未来,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当代材料与工艺的日新月异,如何用好当下的材料、工艺与技术是我们在雕塑创作中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材料与工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思想等层次上的独特意义。

李象群 东坡 白铜 131cm×78cm×200cm 2014年

李象群 东坡 白铜 131cm×78cm×200cm 201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将其同当前文化发展的使命与任务相结合,回应了时代关切。一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指明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尊重、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待人接物的深刻影响,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撑,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材料与工艺是连接当代雕塑艺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在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的同时要想讲述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也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与中国雕塑艺术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梳理好中国传统物质材料与工艺在雕塑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持续作用是当代中国大型主题性雕塑步入下一发展阶段必须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自古以来,材料与工艺对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传统的工艺与材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每一时期都有新的传承与应用。现如今在各种雕塑创作当中,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在当代雕塑创作之中的运用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大型主题性雕塑的创作中大家首要考虑的也是耐久、结实、防水防潮、远程运输、安装成本等实际问题,常常忽略了对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渐渐忘记了古代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保留至今的大型组雕的存在。因此,加强对传统材料与工艺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思考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对传统材料与工艺传承与应用时,我们应当从创作实践出发,以熔铸中华魂为目标,针对主题性雕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材料单一、科技创新不足、制作工艺系统研究匮乏等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探索当代主题性雕塑与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动态关系,传承借鉴古代优良的、精湛的工艺传统,加强学脉师承引领;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现代科技,总结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的优秀经验,系统梳理具有时代精神的工艺材料和形式语言,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媒介的特性与运用方式,加强数字技术、大型动态雕塑、声光电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应用,拓展学科本体性探讨,探索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思路。另外,实践者们也不能丢掉对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在合理运用之前我们要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材料在中国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意义和物质性能。最后,还要重视其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与作用,通过对当代主题性雕塑所运用到的各种新型与传统材料及其艺术特性的考察和梳理,总结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的优秀实操经验,在雕塑本体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跨学科的研究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并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因此,我们雕塑艺术工作者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中国当代主题性雕塑对于材料工艺系统的全面的研究,运用科技的同时重视其对传统工艺的现代转换,进一步完善主题性雕塑创作规律、学术脉络和学科体系建设,为新时代中国主题性雕塑的创作与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解决方案与理论反思,为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义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华文化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助力!■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新时代中国雕塑发展的三个学术方向

郅敏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积淀深厚、一脉相承的文明体系。纵观历史进程,不断地溯源与创新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表述,再次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具体要求,成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灯塔与基石。

郅敏 二十四节气——立秋 陶瓷、金属 260cm×300cm×170cm 2019年 沈烈毅/摄

郅敏 二十四节气——立秋陶瓷、金属260cm×300cm×170cm2019年沈烈毅/摄

中国雕塑艺术直观而鲜活地反映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生活,创造出诸多如今仍享誉世界的雕塑精品,无不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最早开凿的北凉第275窟塑像具有典型的犍陀罗风格,这是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的艺术风格。犍陀罗风格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传入中国,并结合在地审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范式转化,人物形象、服饰图案、造像技法等均产生新变。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基因中的自我认知是兼容并包中国艺术风格形成的核心要素。

新时代以来,中国雕塑家紧跟时代步伐,以艺术回应时代强音,取得了开拓性成就。中国雕塑一方面在创作中守正创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脉,不断创造出具有时代气象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加强在教育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鲜活底色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发展出三个极具潜力的学术方向:

一、以传统赋新诗,具有东方美学意境的主题性雕塑创作蓬勃发展。中国艺术家将传统美学与世界文化融会贯通,以东方哲学思想为立足点,积极探索主题性雕塑语言的创新。艺术家吴为山将“立象以尽意”中的“意象”与中国画中“以形写神”等传统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作,发展出独具风貌的中国写意雕塑,推动具有中国风格的当代雕塑在国际的交流与传播。

吴为山曾对传统雕塑进行了风格的划分,提出了“写意”雕塑的理论框架,在其为香山纪念馆创作的系列主题性雕塑中,生动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历史画面如身临其境;又如作品《问道》,以“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典故塑造,释放出丰富的精神意蕴和内涵。吴为山的雕塑艺术通过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中华民族美的历程,并多次在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展览,成为承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沟通媒介。同时,作为一位有文化责任的国家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准确把握和主动参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视域,通过国际论坛与展览等方式,推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艺术作品的国际展示,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也体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质。

二、以创新引未来,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雕塑艺术创作。新时代全球化艺术语言的交流互鉴激励着艺术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语境中,重新反观自身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髓,并结出硕果。很多艺术家自觉地回归到中华母体文化主题,不断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性艺术表现形式。

近20年来,我的雕塑创作一直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河图洛书》《天象四神》《立表测影》《观象授时》等中国古典文化命题成为我的创作核心。近些年,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以中国传统时间观念与世界性时间观念之间的张力为切入点,用抽象的立体形体表达出中国人对宇宙、天地、人生的独特感知,这种感知来源于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的一再追问。此系列中的《二十四节气——立秋》获得202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以雕塑艺术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让世界感知中华民族创新前进的步伐。

三、以交汇促融合,不断推动信息时代背景下雕塑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科技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科技的发展赋予了艺术更多维度的创作形态,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推动了雕塑创作从创作观念、创作过程到展示方式的体系创新,线性的制作流程部分转向为非线性的艺术实验。数字技术为创作提供了逻辑运算能力,参数化建模体现了规律性和随机性共存的数字化特征,衍生出了新的雕塑形式;上述方式再结合3D打印等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实现雕塑项目整体的流程化。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与人的联结关系、流程的细分化与专业化等方面,这些因素促使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与不同观念之间形成交流互通,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给艺术带来的积极效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雕塑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雕塑表达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认知。新时代以来,中国雕塑艺术始终聚焦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出独具风貌的东方意象和生机勃勃的当代气象。在具有中国特色东方意象的文脉传承理念观照下,中国雕塑更应该积极融入新时代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实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传播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传承中发展——谈谈主题性雕塑创作的体系构建

邓柯

主题性雕塑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是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塑造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它步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时代唤醒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为主题性雕塑创作注入营养。另一方面汇聚时代精神的雕塑作品以丰富多样的语言、手法、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国家的引领下,主题性雕塑创作把文化意识与当代思维并重,逐渐形成自身演变的理论和更新的轨迹,分析话语发展规律,梳理学术发展脉络,完善学科建设,对它的三大体系构建开展前瞻性研究尤为迫切。

邓柯 风雨同舟 雕塑 168cm×400cm×215cm 2021年

邓柯 风雨同舟 雕塑 168cm×400cm×215cm 2021年

主题性雕塑的话语体系拓展

主题性雕塑话语体系构建需要从纵向考察其发展脉络,还要从横向拓展主题性雕塑的语言表达系统。新时代、新主题,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主题,又探索深化社会主义当代文化主题。老一辈的雕塑家们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造型,并在雕塑中进行转化,尤其是在重大的主题性雕塑创作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公社万岁》《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作品。这些主题性雕塑记录了时代的精神,也体现出民族的气魄和文化的底蕴。事实上,在现当代雕塑的创作实践的话语体系中,从传统面向当代的探析与表达从不曾停歇。无论是从传统雕塑造型中转化的本体语言,还是各具特色的材料语言,都推动着当代雕塑传统转化方面的多元发展。

在泥性中挖掘,在架构、塑造与表现中浸润出东方的意象之美,在器物器型中探究,在比例与尺度中追求抽象的精神语言所散发出的神秘与优秀品德,在回溯民族文化根性的方法中,在用工匠精神实验每一种工艺之中,始终都有一种文化自觉贯穿雕塑的创作实践。此外,我们也反复讨论现实主义雕塑语言的开放性,那些雕塑史中辉煌的创作成果体现了现实主义雕塑的真实、质朴、鲜活、刚劲。然而,现实主义要体现在对于雕塑精神向度的挖掘,而非平铺直叙,就要求叙事的多样性表达,把主题的“骨骼与血肉”融入现实,它的着眼点是观照生活,体察人性,诠释情感,同时挖掘我们生命里生长的一种能量,那就是东方文化艺术的基因。

拓展主题性雕塑的话语体系,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们仍需要以民族传统为基点,续写中国雕塑传承发展的上下文关系,从言说与表达上拓新,将创作中的文化诉求与新时代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建设话语公共化、增进话语交流和传播。

学科体系中关于主题性雕塑创作的课群设置

健全的学科体系对主题性雕塑的实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传承,一方面是对传统、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是基于学科架构的学院血脉的传承,宏大叙事的雕塑更需要师承引领,传承血脉精神,发挥团队凝聚。学习前辈雕塑家们积淀的创作经验,磨砺深厚的造型基本功。要从平时锤炼开始,扎实的造型功夫之下才能有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发展。从造型训练、构图练习、研习传统、材质拓展到命题实践,或是工程实战,课程相继衔接促进课群的体系形成。主题性雕塑课群设置要重视泥塑基础课程的相互关系,把方法传授和规律探索贯穿于学科体系之中,开发基础课群多因素训练与主题创作的衔接,如泥塑基础、材料基础、构成基础与主题创作的多重链接。建立学科理念,深化主题挖掘,引导价值构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将传统研习与造型转化链接主题创作,构建具有东方美学和新时代精神的主题性创作语言。在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课群的经纬融合既为打造学科体系特色创造多种可能,又促进主题性雕塑话语体系的多维拓展,育人才,推作品,形成学术高地。

主题性雕塑学术体系梳理与成果转化

近些年来,我国雕塑家们自觉地把个人的生命和情感融入具有历史意识、文化视野和人民情怀的宏大叙事,形成了不少大型的主题雕塑,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也推出了许多呈现新时代追求的作品,彰显出主题性雕塑创作强大的精神内核,成为重要文化现象。学界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讨论雕塑实践项目,开展学术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梳理创作规律性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索多样性表达,努力架构起具有当代视野的个人创作语言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雕塑叙事。经典的作品研究要活化,创新的探索要活态,主题性美术创作彰显中国气魄,要深挖中华民族的传统,从主题分析到构图取势,从结构建立到塑造语言,都要深入剖析。同时,新时代的主题性雕塑创作要突破模式化的语言,要就材质、技巧、时代命题去深入挖掘其精神属性。对基于新时代以来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讨进行学术体系的梳理,对于相关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阐释,形成新时代主题雕塑创作学术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才会衍生出一些更加具体的前瞻性研究。

另外,主题性雕塑的成果转换在创作、研究和传播上要与公共性紧密联系,无论是历史人文主题、红色文化主题、新时代主题都鲜活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样态,让它走向人民,呼唤民族记忆,铸造时代精神,这要求这些本就来自真实生活的主题性雕塑真正走进观者的生活,雕塑在文化和旅游结合的生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激活各区域板块传统文脉、带动历史人文空间、致敬革命丰碑,主题性雕塑可以以生活空间为展场,以城市为美术馆,吸收、传递、输送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历史人文记忆,使主题性雕塑走向人民生活,服务社会。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主题性雕塑创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是传承发展中纵向的古今对话,又是全方位的整体之思,需要多方的努力,体系构建是随着实践的前行而走在路上的,这是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新发展的历程。■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


编辑|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