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98539fb1564e2a807fdb55a5ef37e8/images/928d6b4904c94f9783dd6a0b372e1aaf.jpg 要闻
要闻

对话|许江:十年践履 十年高举 对话|许江:十年践履 十年高举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4-08-23

【编者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是中国美术界、教育界、学术界的勤奋耕耘者,他始终心系人民,紧随时代脉搏。在教育领域,他是不遗余力的改革者,将中国美术学院铸就成了一座学科齐全、成果卓越的美术殿堂,为社会输送了众多艺术人才。作为艺术家,许江在创作路上从未停歇,他深入探索中国油画在新时代的独特定位与发展方向,巧妙融合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艺术语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本期“对话”专栏,邀请许江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许江


中国美术报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许江:作为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语总是历历在目、谆谆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的文化旗帜,更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十年高举,我们守正创新;十年高举,我们勇攀高峰。十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呈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第一,重视学习,提升使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油画立足时代生活的沃野,接续优良传统的根脉,自主自立,树立起中国意蕴、中国精神的主体思想,并展开深入而全面的创作实践,尤其在现实主义主题创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油画界充分认识到:赓续文脉,牢记国之大者,艺术创作才有历史定位,这是回答“根”在哪里;心系人民、情系人民,艺术创作才能保证正确方向,这是回答“魂”是什么;深研语言、勇攀高峰,艺术创作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回答“文”能怎样。“根”在哪里?“根”在文脉、在传统、在经典、在民间。“魂”是什么?“魂”是人,是作为天地之心、五行之秀的人。“文”能怎样?“文”是“修辞立其诚”,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文心,是情赠兴答、江山之功、知音其难的文化特点。这根、魂、文,这历史定位、正确方向、高质量发展是艺术的核心、是发展的保证。以中国油画学会为例。几年来以东——“可见之诗·中国潍坊青年油画展”、西——“大路西行·兰州油画双年展”、南——“江南如画·中国苏州油画展”、北——“历史的语言·中国油画学会双年展”的四方格局,打磨青年油画家的创作锐力,推进中国油画的精品创作。
第二,深扎生活,培植人民之心。这个“生活”不仅是个人的小生活,而且是时代的大生活。今天的油画创作群体都自觉地深入社会大生活之中,去感受那里的人民,去聆听“万人共有、吾所独察”的大地 的呼唤。广大艺术家们越来越认定了这样的道路:在广袤的生活土壤中孕育超越个人经验视角的感知,将个人感官体验转化为更宏观而全面的感性与感情的系统,进而形成穿透古今、涵融人民意志的主体性,并且通过这种非个人化的主体性,来实现对固有自我束缚的解放。十年来,全国多次重大题材创作,都是在这样的主导意识推动下,实现众多力作精品的创造,并跬成一代高峰的。
第三,融通传统,强化中国意涵。十年来,中国油画界始终在油画现代性的创造中,持续深研中国传统精神。中国油画既重“随物宛转”的写生精神,又重“与心徘徊”的体象意识;既存语言本体的淬磨特性,又存东方语言的写意诗性;既蕴含着现实主义思想和表现的深度,又蕴含着东方浪漫主义的诗性。十年来,在现实题材的表现中、在当代人民的形象讴歌中,都涌现了一批时代力作。这些力作以人民形象、历史事件为基点,激发时代沃土上的勃勃生机,铸成气势磅礴的史诗表现。在这种表现的深处,存有着一种将现实人生炼化为画、为诗的顽强力量。这些力作和努力的最深层,还氤氲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史观,一种始终与中国写意传统相对应着的浪漫诗性与体象意识,并一再地叩响创造性转化的门扉。

中国美术报

从早期的“城市废墟”系列,到后来的“向日葵”系列,再到今天的“山水”系列,请谈一谈您在这些不同创作时期的思想感悟、创作观念。对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在您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许江:2023年6月,我在上海举办了“远望者——许江作品展”。在展览中,我将自己的油画创作分成“城市眺望”“葵园守望”“山水瞩望”这三个部分展出。20多年来,从城市的远望,到葵园的远望,又到江南山水的远望,我成为不断地远望着的这个人,成为不断地被远望塑造和拯救的这个人。我主要的思想感悟和创作追求是在对几组绘画的重要因素的体察与比照中,啐啄同机、感通互动而形成自我品格的。

第一组因素是现实大地与历史情怀。2003年,在“地之缘——关于亚洲现代性”的考察中,我在小亚细亚平原的荒野上发现了葵园。这片年年岁岁的萧然葵园与周遭的特洛伊古城的苍茫气象,深深撞击了我的心扉,点亮我的葵园的当代意象。从此之后,我追访葵园足迹,放牧葵园四季,感受那种苍凉却又刚烈的呼吸,聆听葵园深处的呼唤。葵不仅是一种自然物种,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不仅坚强、朴素、炽热、燃烧,而且总以一种阳光的牵连,来象征天地万物之间的应和与超越。我把葵园作为具有肉身之感的生命体验,作为一次次叠加、一次次往复的人生羁旅。
近几年,我开始了江南山水的行旅。明初画家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王履所言,道明人与自然两相塑造的关系,使我十分受益。我登雁山,群壑叠立,石崖陶然,便有洋洋乎与万物同游之感。我游富春江,谒严子陵钓台,遥想严公之高风、范仲淹之忧患、谢翱哭悼文天祥之悲恸,眼前无尽之云水翻动,气象萧然。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其深固的品质,让人得以坚守与履远。
第二组因素是笔底形象与心中意象。有人看我画葵,就想到梵高的画葵。其实,我的葵与梵高的葵不同。梵高的葵是扦在花瓶中蓬勃怒放的,而我的葵则是在荒原中生长着的。它所怀抱的沧桑与希望、伤逝与萧然的风情,是有东方意趣的,这里边正是笔底形象与心中意象的关系。2003年,在那场关于亚洲现代性的考察中,我的心中点亮了葵园的意象之光。2006年,我以中国传统词牌的意象,创作《葵园十二景》,来表现葵园四季。2010年开始,我画大型组葵,将百多棵葵盘编织在一个个大型结构上,如狂飙、似金塔,叠大地、筑城垣。我正是用葵来展现一代中国人的肉身,用葵来为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叙事。
我所指出的第三组因素是写生体象与语言淬炼。中国油画强调在广袤的生活土壤中孕育感知、磨砺语言。因此,深入生活、体象写生被作为一种可资弥合的方式而寄予希望。这个“象”既不是纯然的客观的对象,亦非纯然的心像,更不是两者相加的所谓的整体。我喜欢深秋里的钢浇铁铸的葵,喜欢荒寒大地上迎风兀立、飞叶如矢的葵,喜欢如废墟般沉吟却含着期冀的葵。所以,我的用笔总是飘忽无定,我的行姿总是如风摇曳,我的挥写总带着行旅的快意。我尤喜欢用刀,在飞刀的塑抹中,淬化我的生活历练,铸炼葵的风骨。《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正是在这种草书般随意地进行中,某种中国式风景、中国式意蕴相遇。这正是我朝着中国性与当代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道路上前行的心得之语。

许江 秋葵会否变红 布面油画 280cm×900cm 2008年


中国美术报

请您结合自身近十年来的创作经历,谈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切身感受,近些年您在油画创作方面有哪些拓展?



许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我最大的教益首先是对创作时代优秀作品的高度认识。同时,也深深地鞭策着我对创作叙事伦理的认识,逐步提升着对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使命追求。

我们所关心的并不仅仅是语言创新的前卫探险,而是人类的价值是否可以反复锤炼和再造、反复起作用的命题,是我们的修辞能否不断地得以复兴和升华的命题。重大题材与大时代的大风云相连,与历史的命运和人性的光华相连。它需要“修辞立其诚”,需要与其内涵高度相一致的语言伦理的精深、精湛、精良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深刻地塑造了当今文艺创作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人民需要艺术”的角度,宏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从“艺术需要人民”的角度深度阐释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艺术家的思想、个性、才能、气质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实践的过程,正是称之为对生活的体察和磨砺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传递与培植人民的精神,淬化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
十年来,广大艺术工作者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与人民的心一起跳动,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中国的文艺创作由此握紧了艺术的生命之根。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还在继续;我们的创作践履还在征程上。我们应当融汇精神、提升使命、握紧本根,创造时代精品。




编辑: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