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ba48171a7d4932a9bbcdcb31f49edb/images/20075500810b4d668bea0c401170bf83.jpg 要闻

走进凉山深处的艺术家 助力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看凉山:中国国家画院赴凉山采风写生纪实
走进凉山深处的艺术家 助力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看凉山:中国国家画院赴凉山采风写生纪实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文:周珍珍 图:石磊发布时间:2018-08-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讲好凉山故事、四川故事,反映凉山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2018年8月3日至8日,以“脱贫攻坚看凉山”为主题的中国国家画院赴凉山采风写生活动顺利开展。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带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阿鸽、范扬、曾来德、张立柱、陈风新、王永亮、杨越、何加林、胡秋萍、于文江、李晓柱、贾广健、乔宜男、王平等艺术家参与其中。四川省美协主席梁时民和由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薛磊带队的四川省诗书画院写生团同时参与了该活动。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合影1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合影

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始终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大凉山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900米。此地还是红军长征所经过之地,发生过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彝海结盟”,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巨大贡献。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凉山、阿坝、成都基层一线视察指导。

艺术家们和彝族同胞一起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与彝族群众在一起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与彝族群众在一起

此次采风写生活动,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探望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三户人家,深入了解当地彝族百姓的生活,用绘画和采访的形式收集创作素材,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地区,画家们克服高原反应,热情描绘身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村民和彝族少数民族特色居住地,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和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家们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和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家们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探望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彝族群众家中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探望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彝族群众家中

杨晓阳与彝族群众交流合影

杨晓阳与彝族群众交流合影

此次活动期间,正值彝族传统火把节,民族节日的欢乐洋溢在每一张彝族民众的脸上,他们盛装迎接着自己的节日,艺术家深受感染,在火把节现场就铺开纸笔写生创作。此行艺术家一致表示,要更多的在写生中探索诠释彝族独特的人文风情、生活状态、山川景观,应用于今后的再创作之中,将彝族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和时代风貌展现于画作之中,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精准扶贫助力。

2018彝族火把节现场

2018彝族火把节现场

艺术家们在彝族火把节现场

艺术家们在彝族火把节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与彝族群众交流

中国国家画院写生团一行与彝族群众交流

艺术家与彝族群众合影

艺术家与彝族群众合影

艺术家们和彝族同胞一起

艺术家们和彝族同胞一起

多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向,每年暑期都由院领导带队,组织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深入各地采风写生。凉山彝族自治州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此次活动亦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范围内的一次采风写生活动。此次艺术家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扶贫路,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身沉下去,情融进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的文化自觉和担当。

写生现场

写生现场


写生全纪录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按年龄排序)

阿鸽: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大凉山美好的明天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从奴隶社会直接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民族。原本交通闭塞、生活贫困,在党的关怀下,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凉山考察最贫困的乡村,此次杨晓阳院长带队的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和四川省诗书画院的艺术家共同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通过采风写生,通过手中的画笔反映凉山的今天和明天,尽一些艺术家的责任,希望未来的凉山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阿鸽写生作品

阿鸽写生作品

范扬:记录画室里体会不到的感受、氛围和节奏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我第一次看到大凉山的壮丽景色;第一次欣赏到彝族服饰的美丽;第一次感受到彝族火把节的热情。尤其彝族一年一度特有的火把节传统,白天彝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打着黄色的伞漫山遍野的走动,这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到了晚上便是一个火的盛宴,烟火、篝火、火把连成一片,在天空和人群中留下美丽的瞬间。当地人民把这个叫做“火的节日”“眼睛的盛宴”,我觉得非常的准确。走在乡间的石板路上,绿水青山里头,我感受到大凉山的美和大凉山人民的热情。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这几天我画了20多幅写生作品,哪怕是晚上比较暗的光线下,我也拿出小本子勾画,画出这种感受、氛围、节奏,这三者在画室里是体会不到的。

范扬写生作品

范扬写生作品

曾来德:用笔墨歌颂民族地区人文生活,艺术家责无旁贷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四川西昌是彝族文化的祖居和人文传承的特殊区域,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昌来走访慰问彝族人民,关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状况和民族文化艺术,在当下这样一个大的时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西昌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彝族地区和汉族文化始终是相关联,所以此次活动也是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范围之内的一次采风写生。大凉山在红军时期发生过“彝海结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当初没有小叶丹彝族同胞对红军的掩护与支持,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西昌还发生过很多历史故事,国民党时期蒋介石把这里定为陪都,解放军和国民党最后一战就在这里完成的。西昌从古至今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这些因素都是促成我们到西昌来采风的重要原因。中国国家画院组织西昌采风写生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时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用笔墨歌颂和表达民族地区的人文和生活方式,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张立柱:于创作中展现顽强拼搏的精神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我生长在陕西关中,以前就常在大西北采风写生。中国国家画院每年都会组织采风写生活动,我先后随行去过贵州、云南、甘肃、宁夏等地,这次又来到了大凉山。这些地区有一个共性,都属于艰生地,这里的环境不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但这里的人们对生活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且还具备大气、淳朴、有担当的优良美德。环境造人,相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相同的顽强精神,而这个精神正是我多年来在绘画作品中一直所追寻的,即在创作中表现底层人民热爱生活的坚定品质,同时又在顽强地和生活环境所抗争的勇气。

张立柱写生作品

张立柱写生作品

陈风新:将精神层面的感受运用于创作中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我跟随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采风写生去过甘肃、宁夏等地区,此次来到了大凉山,跟宁夏和甘肃感受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宁夏和大凉山的对比。从西北到西南的环境差异比较大,但老百姓精神上的贫困和生活上的贫瘠是大同小异的。这次我们还看了《彝红》的歌舞剧,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新中国建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这一代人要体会他们的精神层面,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此次我们重访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村寨,可以看到彝族百姓对他的拥戴,我们艺术家要在创作中要结合这种感受,将感受到的这种激情和冲动运用到自己创作中去。

陈风新写生作品

陈风新写生作品

王永亮:彝族人文文化的自然原色和凉山的神奇造化极具吸引力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这里彝族人的文化特质和凉山的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都具有浓郁的特色风情。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且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如彝族的歌曲、舞蹈、服饰及风土人情都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和精神性,尤其是彝族人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更具有很强感染力。虽然地理环境制约了他们的生产力和致富道路,但彝族人不被贫困所压倒,仍以不屈的脊梁支撑着本民族的生息和民族特色世代传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颂扬。我的画面所要表现的正是将自然山水的“野、奇、峻、秀”与彝族人古朴而传统的精神相融相恰的精神世界。

王永亮写生作品

王永亮写生作品

杨晓阳:精准扶贫需兼顾对彝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保护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四川省是文化和旅游部安排中国国家画院定点对接的文化扶持地区。这次采风写生在四川省美术界各方面的安排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国家画院和四川省诗书画院的画家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西昌昭觉县两个村子,由于交通不便用了近三小时才来到的深山里的小村庄,令画家们感触颇深。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乡村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很多地方基本生活条件都有很大提高,但相比较而言,昭觉县三岔河乡仍有很大差距。可喜的是,这里百姓的生活条件虽然辛苦,却对文化生活有强烈的追求,传统建筑、服饰和风俗习惯等彝族地道的传统元素在这里有所保留。我们呼吁各方面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改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承继好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作为美术家,我们用画笔记录继承文化传统,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大凉山的风景和人文。写生与创作对这个民族和地域是一种宣传,对外界也是一种沟通,意义深远。

杨晓阳写生作品

杨晓阳写生作品

杨越:体悟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震撼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写生对艺术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不同的地方写生就有不同的感受。这次来到彝族地区,这里的服饰、建筑、风景、还有风土人情都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而写生不仅仅在于观察这些山水、服饰等的差异,更是要真正的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写生也不仅仅在于一笔一画、一山一水,而是对图式本身做更深层意义上的诠释。这种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厚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在心灵上的触动,在这里感受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也必然会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杨越写生作品

杨越写生作品

何加林:体会此次写生对创作格局的影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

这次来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采风写生,和到过的其他地区很不一样,这里的山大、湖泊多、海拔高,当人站在高山之上不禁感觉到胸襟开阔、气局博大,和在中原很多地区感受是不同的,这对我们的创作格局会有很大的影响。彝族是对汉族非常友好的民族,当年彝海结盟,彝族同胞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种情谊一直传承至今。我在彝乡采风写生时能够感受到当地人民的质朴。此地虽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但在艰苦的环境里生活,彝族人民对大自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仍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坚毅顽强,但同时也充满温情。我想此次写生,不仅是画彝族同胞和凉山风情,也是艺术家一次深刻受教育的机会,彝乡积累了许多历史文化,需要艺术家用画笔来描绘对他们的理解和内在之美。

何加林写生作品

何加林写生作品

胡秋萍:传递一种向上、鼓舞人心的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听他们介绍,这里的娃娃从小就是双语教育,正是这种教育让彝族独特悠久的文字能够传承下来。而通过学习掌握汉字,使他们能够更广泛地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既保留彝族民族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更及时地接受现代知识和文明,从而丰富滋养他们的生活。彝族民歌里唱到,火就是人的血液。这是他们对生命的理解。他们的民族精神和信仰以及对火的崇拜,奠定了这里特有的民族风俗。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上能更直接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和一种向上、鼓舞人心的力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通过我们的艺术去表现出来。


于文江:“这个多彩的民族给我很多创作灵感”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凉山我来过6次,最早在2001年,那时条件更艰苦,要走很久的盘山土路,才到达布托县和昭觉县。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深深吸引了我。两年前由中央电视台为画家拍摄纪录片《画中国》,我选择在大凉山作为我的写生基地来拍摄。在这里我创作出很多有关大凉山题材的作品,如《聆听风吟》《午后斜阳》《大凉山系列》等。大凉山彝族具有特殊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他们崇尚黑红黄三色,红色代表火、黑色代表土、黄色代表丰收,这个多彩的民族给我很多创作灵感,而且这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这里的姑娘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也用自己有限的资金做出漂亮的服饰和银饰。每次来凉山都感受到这里不同的变化,在政府的扶持下,彝族人民生活状况日益变好。作为画家要从创作中表现当下的凉山景色和精神面貌。

于文江写生作品

于文江写生作品

李晓柱:震撼于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我多次来到大凉山写生,这次感觉相较以往变化很大,缺少了许多原始状态。当然彝族地区还保留着一种淳朴的品质,通过彝族传统的火把节,我们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而我的作品一直表达天地和人的关系,对比城市中文明程度较高的生活,在这里能够让我身心贴近自然,从中感受大自然美妙的节奏,内心为之震撼,这种震撼正是我多年所寻找的。

李晓柱写生作品

李晓柱写生作品

贾广健:用笔墨表现和感受现实生活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天津画院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天津画院院长

我是第一次来到凉山,过去只是从摄影和美术作品中看到彝族地区的风士人情,而这次能够到彝族少数民族的聚集的大凉山,参观走访一些彝族的村寨和群众,经过沟通了解,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了真切的感受,我们不仅仅能用作品直接来表现所看到的景物和人物,同时也感受到这里特有的人文情怀和风俗及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通过近一周的写生,我们搜集了很多素材,这些素材对将来的创作会有很大的作用。这次写生彝族群众的真诚、朴实、勤劳、热情都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收获很大。

贾广健写生作品

贾广健写生作品

乔宜男:“脱贫攻坚”如何与创作相结合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

中国国家画院此次采风写生活动是沿着2018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的路线进行的,我们增加了部分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及地点。这次活动的另外一个内容即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也是中国国家画院近十年来一贯的公益性活动项目。这些主题内容同画院画家的采风创作结合起来是此次凉山采风写生的亮点所在。这也给了艺术家一个新的启示,就是如何把自己的创作同时代的审美结合起来,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如何能把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对艺术创作不同层面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点在我的创作中也有很深的感触,花鸟画如何反映时代的新气象与时代精神,花鸟画创作要从精神层面、画法和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要从中发现亮点、继承创新、有所突。这次凉山之行把我引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境遇里,引导我画出更新更美的作品。

乔宜男写生作品

乔宜男写生作品

王平:艺术家的审美对凉山新农村建设会有积极作用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中国国家画院带领艺术家走进凉山,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凉山整体是个落后地区,当前,国家在尽力帮助彝族地区脱贫致富,彝族人民生活状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艺术家走进凉山,可以用自己的画笔来记录这种变化。同时,艺术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当艺术家走进彝族乡村和当地领导、民众交流,他们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他们。这也是一种帮扶,脱贫致富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还有精神层面,只有让彝族人民跟现代社会思想观念接轨,才能真正地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次采风也有独特的价值。凉山的穷困落后是客观事实,但她又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民族地区,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西昌还是个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城市。中国国家画院选在大凉山写生采风,这里的建筑、服饰和民俗等富有特点的文化会给艺术家带来很多创作素材和灵感。

王平写生作品

王平写生作品

梁时民:感受彝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四川省美协主席

▲四川省美协主席

几十年来,凉山州我曾采风过很多次,但这一次感受尤为不同。因为,我们带着一种责任,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助力凉山州的精准脱贫。以前我去凉山写生,一般都是到集市或村镇上去画一些场景,没有真正去过凉山彝族群众的家中,这次我们深入到大山深处彝族群众的家中,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对我自身的创作启迪很大。作为四川美协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我会通过此次活动,把在凉山看到的这些内容,传播到四川美协的工作开展当中去,以期为四川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时民写生作品

梁时民写生作品

薛磊: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和四川省诗书画院联合采风活动,以“脱贫攻坚看凉山”为主题,我们参观采风了“新城”和“旧城”。这里山清水秀,但老百姓几千年来却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之下,我们看到山区贫困的彝族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脱贫致富”,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行讴歌。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在文化、艺术、生活和心灵上都得到了洗礼,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薛磊作写生品

薛磊作写生品


写生见闻

编辑采写:周珍珍  摄影:石磊  编审:胡立辉